关于湖南建造师证书是否能用于职称评审的问题,先做一个澄清。前几天我们刚提到该省明确表示建造师证书不能作为职称依据,结果这两天官方又出了新的解释,表示此前文件已失效,目前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之间是可以衔接的。政策“反转”,让不少人一头雾水。特此说明,避免大家误解我是在“博流量”。咱做事讲究一个基本态度,传递信息也不能随意误导。
这件事背后其实也映射出另一个行业动态——近期一级建造师挂证市场明显冷清了许多。对比前几个月,中介打电话找“短期不唯一”证书的情况已大为减少。此前这种证书因为灵活性高、价格合适,一直供不应求。但随着监管趋严,业内开始流传“短期不唯一将被重点监控”,甚至会成为未来清退对象。再往后看,市场确实已经少见“短期证”,这可能意味着政策已经开始发挥实际效力。
那么问题来了:不唯一挂证逐渐淡出市场,是否就意味着“唯一证书”或“人证合一”终于迎来转机?答案得从两个角度来看。一方面,从市场端来看,确实有一部分原本挂证凑热闹的人退出了,再加上动态核查的频繁推进,比如本月三亚就进行了第一轮集中核查并公开名单,确实清扫了一批挂靠记录不合规的人员。这些操作对“唯一证书”的环境是利好,也可能促使证书价格出现轻微上涨。
但另一方面,大环境并没有从根本上好转。行业处于低迷周期,企业资质需求总体减少,证书数量却持续增长。这种供需倒挂的状态,注定无法支撑“人证合一”的大规模回暖。就像老话说的,“电梯往下走,你拼命往上跳也难逃下降趋势”。所以说,短期内所谓“春天”也许只是短暂回温,并非真正的复苏。
不过话也不能说太绝对。当前的确是证书行情的低谷期,价格、需求都处于低位。但正因为低位才值得布局。对多数人来说,当前时间比较宽裕、行业节奏放缓,正是拿证的好时机。证书不是万能钥匙,却是一块基础的敲门砖。有和没有,差别有时就在那一瞬间体现得非常明显。比如近两年突然吃香的矿业、铁路等冷门专业,谁能想到当初考证只是顺手操作,今天却能成为“香饽饽”。
如果你问我证书是否还值得投入、未来是否还有价值?我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。证书的市场波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,它可能不会立刻带来收益,但也不会毫无价值。真正决定一个人前景的,不只是证书本身,而是你能否把证书变成能力、人脉和长期价值的连接器。行业再怎么变,只有让自己成为“有手段、有能力、有资源”的多功能人才,才算真正握住主动权。那时,不需要“春天”,你自带气候系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