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建筑行业迎来了资质监管的高压期。就在各省市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动态核查如火如荼推进的背景下,上海市住建委近期的一则公告震动全行业——178家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被拟撤回,引发广泛关注。
这不是普通的通报或曝光,而是实打实的行政撤回决定预告。根据公告内容,依据《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》《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》等相关法规,上海市住建委将撤回这些企业相应资质。被撤回的企业是在2024年9月上海住建委组织的资质动态核查中,被查实存在不符合资质标准行为,并在整改期限内未完成整改。
换句话说:不是不给机会,而是给过机会但没抓住。
过去,资质动态核查往往存在“宽进宽出”现象,主管部门即便发现问题,也大多采取先公示、后整改、再观望的温和方式。很多企业即便存在严重不合规,只要整改态度积极,最终往往也能“躲过一劫”。但这次不同:上海市住建委用一次性撤回178家企业资质的做法,释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硬信号——整改期限不是摆设,资质要求不再妥协。
这背后,是监管逻辑的彻底改变。
首先,要看到审计署在2024年对住建部提出了批评意见,指出资质动态核查中的执行不力、整改不实、监管宽松等问题。这意味着,今年起各级主管部门都将面临更严格的问责压力,放任违规企业继续“挂名生存”将变成监管失职。对于地方住建部门而言,只有拿出真动作、硬措施,才能撇清责任、赢得上级认可。
其次,这也反映出一个行业现实:许多中小建筑企业已经没有维持资质的能力。建造师“挂证”制度的清理、企业人员变动频繁、资质动态监管系统数据公开透明,使得“凑数保资质”几乎不可能。尤其是在人员社保、实名制管理、项目匹配度等方面,很多企业根本达不到新的资质要求。
而资质,就是建筑企业的饭碗。
没有资质,企业连投标的资格都没有。178家企业资质被撤,等于被清理出了市场入口。有人说这是一种“优胜劣汰”,但对于那些经营本就困难、现金流紧张的小微建筑企业而言,这无疑是釜底抽薪式打击。资质难保,项目难接,人员流失,最终只能退出市场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也是一种“行业整顿式出清”。建筑行业长期存在资质冗余、企业空壳、资质转包等问题,直接损害了工程质量和行业信誉。如今借助动态核查进行强制出清,对剩下的企业来说,虽然面临更高标准,但竞争也变得更透明和公平。
回到政策层面,我们必须看到,2025年的动态核查只会更严,不会放松。目前全国动态监管系统已经联通,建造师、监理工程师等核心人员的数量和状态全部可查。公示企业名单中,许多公司的建造师数量为零,几乎形同“空壳资质”。即便住建部仍在给少数企业“整改窗口期”,但留给他们的时间也极其有限。
未来可预见的是:
• 主动注销资质的企业将增加,一些企业选择体面退出,而不是被动撤销;
• 地方住建部门不再“好说话”,整改不到位直接撤;
• 一级资质申请门槛提高,新增几乎停滞,存量成资源稀缺品;
• 行业洗牌加速,中大型企业优势更明显,小微企业生存难度加大。
结语一句话总结:这是一个饭碗保不住就要出局的时代。
建筑行业正在从“拼规模”走向“拼合规”和“拼内功”。资质不是护身符,而是能力、合规性、信誉三位一体的象征。被撤企业的今天,可能就是尚未整改企业的明天。企业要想活得长久,不能再靠侥幸,而必须踏踏实实把资质要求当成底线——不是为了应付检查,而是为了真正站得住市场。